在以「實證醫學」(evidence-base medicine)為主軸的今日,強調「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相較於師徒制的傳統經驗醫學,往往在拿不出有形有樣的實質體時,難免會被誤解為「不科學」。在1991年11月美國《時代雜誌》即以封面故事(cover story),探討病人由西方主流醫學出走,另尋其它療法的現象,這些另類療法包含:針灸、天然草藥、整療、按摩、催眠、氣功、瑜伽、精油療法等。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2002年5月26日首度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學及替代醫藥全球策略》,專書中薦請180餘個會員國致力協助發展各國傳統醫學,由此不難窺見這些被稱為「另類療法」的傳統醫學在全球日益興盛與逐漸受到重視的程度。正當這股「另類療法」的熱潮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之時,傳統中醫的醫療體系也逐漸成為箇中翹楚,而多元化的研究方向不僅肯定了傳統中醫學的療效,也更豐富了中醫文化的現代感。
中醫學的「經脈學說」長久以來在學術研究顉域裡就佔有一席之地,它受到重視的原因不外乎來自於「經脈學說」是中醫文化裡屹立不搖的基礎理論,舉凡針灸、湯藥、撟引、刺絡、拔罐、刮痧等皆由經絡的理論築基,因此,前人有言:「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治病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經脈學說」起源於古代醫家運用灸法或針法在治療疾病中所發現的「循經感傳」現象及其規律性的觀察總結。在近代有許多科學家以不同角度的觀察來詮釋經絡的理論,例如:生物電性(能量醫學)、神經生理學、分子醫學等等,然而當大家以一切尖端的現代科技試著找出經絡實體來回答「經絡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經絡現象?」的同時,難免會陷入自錮的泥淖中,台北榮總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方佩說:「先輩先『假設』了理論,以待後輩去證明;後輩卻說,先輩已經『設立』,而且行之已久,所以已經不證自明了。」「找來找去,以為『總有一天』科技會發展到讓我們證實『氣』的管道。」「今天中國醫學探討的癥結就在『歷史』上,而不是貿然的採用沒有存在當時的現代技巧。」「與其證明這些『理論』的對錯,不如證明它們是曾經存在的歷史知識。」,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外乎是想提高臨床的療效,然而,著重於繁文縟節的實驗型式與輕乎臨床療效的相成性,只是顯而易見的數據型態,對於臨床而言助益並不彰顯。撇開對中、西生理學說南轅北轍的意識情懷,多元化地去收集臨床中的活資料,繼往開來地挑負起中醫文化面臨現今醫療環境所應該有的蛻變,去蕪存菁地一脈傳承下去,應當要比著墨於文字資料與實驗數據來得有益多了。
現代醫學的不斷推陳出新使得經絡形成的理論愈來愈清晰,從「氣」的觀念到「循經感傳」的發現,經絡理論的形成不再虛幻縹緲而遙不可及。在找不出真正實體來詮釋經絡存在的同時,我們可以用解剖學的觀點提出以下對經絡所存在位置的假說:
人體身上所存在的十二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絡就宛如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簡言之就含蓋了高速公路、縱貫公路、鐵路交通、捷運等系統,而任何一個系統的站名或交流道的設立就有如存在身體上的穴位點,當任何一個交通系統出現癱瘓或擁塞時,人體都能巧妙的運用交錯橫雜的其他系統來彼此替換。以解剖學角度而言,肌肉束的外層以筋膜(deep fascia)來區隔另一肌肉束,在這肌肉束與肌肉束的細縫中,動脈、靜脈、神經多半穿梭於其中,不同於這些有形有樣的組織,我們提出這些細縫的存在提供了一個讓「氣」自由運行的通道(圖 )。
在古法針灸的傳承裡也可以得到此種假說的印證,老師父們總不忘叮嚀:「信其左,不信其右」,「下針前必需以左手來掐出肌肉縫,以達到經脈破氣的功用後,方可下針」,而在得氣時的酸、麻、脹感,是因為刺激這些神經、血管時的一種主觀感覺的呈現。因此,這正可說明為何在過去,曾經有科學家們提出經絡系統與神經生理學、靜脈循環系統有相關性,但卻又不完全等同的論點。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因為中空,所以可以住人,如果塞滿了桌椅家俱,人怎麼住在裡面?同樣的,在肌肉束與肌肉束的細縫中就因為沒有被其他的組織填滿,所以可以成為「氣」的通道。不同於解剖學中組織作用的觀點,或許此種假說的詮釋更能進一步闡述古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