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灸

日本艾絨製作方法

禮失而求諸野
中國古法製作艾絨的技術,在文革破四舊之下,已失去古法傳統的製作方法。
《漢書.卷三○.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意思是說傳統的文化有散失則求之於邊疆或鄰國尚有保留的地方。應該理解為,丟失的一些東西,可以到別處去尋找答案。
為了尋找古法傳統的製作方法,在2010年拜訪了日本艾絨製作的故鄉—新潟,日本新潟古法製作艾絨的社長告訴我,他們是依照唐朝傳過來的古法製作技術,談吐之間發現他們並不知道艾絨可以保健及治療的用途,這是當我告知他所製作的艾絨救了很多人,社長驚訝的眼神,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直接灸術可以說在1950-2000年之間中國已失傳,它是日本崇高的東洋醫學中的一個領域,幕府時代更是貴族才知道的保健及治療方法,一般平民只知種植艾草及製作艾絨,運送到東京賣給貴族,在平安時代的灸術治療僅限於貴族社會,而且以腫瘤治療等的外科領域為主。
在江戶時代中期,為了準備出遊旅行之前,就會以乾艾放在皮膚上,把火點上進行直接灸術,調整身體的方法為人所知。這個時代的人以行灸術做為增進健康的辦法,就如現代我們吃維他命等營養劑保養一樣的感覺。
但是從日本昭和後期,現在的年輕人對「灸」完全不知道的人並不少見,尤其很多人更不知道作為灸的材料「艾絨」是如何做成的。拜訪日本新潟艾絨之行,目的是希望藉由以下研究資料,還原古代艾絨製作方法。

艾絨是什麼呢?

艾絨是由艾類的葉子作成的。艾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在台灣的山野路旁自然生長。春天清明時節嫩葉摘下來加入餅中,所以也叫「艾草糕」,為眾人所知。在夏天成長一公尺左右,秋天小花盛開,葉子叫艾葉可作藥用。
艾草的葉子表面為綠色,表裡細看可以看見白色毫毛叢生,把這些毫毛收集起來如綿花一般的東西就是艾絨。
普通乾艾十分容易燃燒,雖說是燃燒沒有冒火苗,不過溫度過高容易燙傷皮膚,只能作為間接灸,直接灸術就必須用去蕪存青的艾草上的絨毛,另外艾絨古代取火時,使用在打火石的火絨,還有以前印章用的印泥。

如何從艾類的葉子採集綿絮呢?

乾艾的製造,把艾草採來,葉子拔起來,在日光下充分乾燥,完全乾燥後用石臼碾碎,大部份的葉子就變成粉末,此時的粉末內含綿絮與葉肉、葉脈、葉柄,這時過篩就可以把綿絮分離出來,殘留在篩上的幹艾,是粗製(劣級)的乾艾,這樣程度只能用於一般的間接灸。再用業界獨特的工具叫唐箕的東西滾動過篩精製,高級的艾絨就完成了。到此為止總而言之所謂乾艾,就是艾類葉子上的綿絮—艾絨。

艾絨的製法順序
  1. 採集原草:
    古代3月3日或5月5日,梅雨結束時,夏日正炎的時候,早上雞鳴前採收。不同緯度採收不一,日本是7~8月時將艾草及大艾草連莖一起割下後馬上採取葉子,葉子乾掉的話將很難摘下,摘取下來的葉子舖在蓆子及塑膠板上,讓日光照射,炎夏的話2 ~3天就可完全乾燥。充分乾燥的葉子就放入稻草包、草袋等保存起來。採收、曬乾程序都很順利的原草味道很香,所製作出的乾艾也將是上品。但如果天氣惡劣,作業有所拖延而遲遲沒有乾燥的狀況下所製作出來的原草顏色及味道都不好,所做成的乾艾也是劣質品。曬好的原草集合起來放入工廠,乾艾工廠裡有通風良好的倉庫,防溼防蟲,一直放到冬天,維持原來乾燥的狀態。
  2. 葉子分類:
    割下來的艾草直接把葉子拔除。
  3. 太陽曬乾:
    拔下來的葉子讓日光照射使其乾燥(2 ~ 4日),曬好的葉子裝入稻草包或大袋子。
  4. 集中:
    把葉子集中起來送到工廠,由工廠保管至冬天。這期間艾草的葉子處於適度的枯燥狀態。
  5. 火力乾燥:
    使用重油及燈油在乾燥室裡徹底乾燥。在乾艾工廠裡首先做火力乾燥,原草雖然已經用日曬乾燥,但為了做出更好的乾艾,須更徹底的乾燥,放入稻草包的原草已成一堆堆的,必須拆開放入乾燥籠裡,拆開的作業可用手工,工廠多以機器拆開.乾燥用的籠子,依工廠各式各樣都有,最近大家都使用金屬絲網的,以前多以竹籠。金屬製的籠子,在寬110公分、長80公分、高18公分的框子上鋪上金屬絲網,然後放入約5公斤的乾艾,把這個籠子放入乾燥室的棚子裡給予加熱乾燥。熱力來源主要為重油及灯油,以前也使用煤球、木炭、薪等。在新瀉也有使用當地出產的天然瓦斯的工廠。
    乾燥室的構造在地板下設煙道,讓燃燒的氣流循環的方式為多。也有讓熱風向上吹的方式,也有在乾燥室內燃燒煤球及木炭的方式。乾燥室的溫度因工廠而異,大致上都在攝氏80~120度左右,乾燥室裡因場地不同溫度有所差別,乾燥籠須上下前後替換,均勻的進行乾燥,乾燥處理完成後,可憑經驗用手揉看看判斷成品。含水量在1%~2%間,乾燥成果對後面的作業影響很大,須嚴格執行。
  6. 稍微弄碎:
    把乾燥的葉子稍微弄碎,變成方便放入石臼裡的大小。
    火力乾燥結束後,原草通常進行稍加弄碎,弄成方便放入臼裡的狀態,然後放入石臼裡粉碎。
    粗碎機多以農業用脫榖機改造而來,最近也有使用螺旋式的粉碎裝置,因為以前人有使用搗臼,所以須進行稍微弄碎。
  7. 粉碎:
    在旋轉的石臼裡1 ~3回,來回的磨碎,把做為乾艾的部份(綿絮)及不要的部份(葉肉、葉脈、葉柄等)分離。
    粗碎的原草放入石臼裡粉碎。石臼的構造會在第二章詳細說明。現在一般使用的石臼是用安石岩做的,直徑約70公分,厚度上臼下臼約20公分的「碾臼」,一分鐘約可轉40回。磨碎後從石臼出來的,有已粉碎的葉肉、葉脈、葉柄的粉末(不要的部分)及綿絮(乾艾)的混合物。溫灸用的下級乾艾磨碎一次後就進行下一個作業。高級的乾艾須進行2~3回的反覆磨碎,第二次、三次的臼的溝槽有些微不同,最先的臼叫一番臼(或粗碎臼),接下來的臼叫二次臼、三次臼(或完成臼)。
    從第一臼完成的東西有兩種作法:(1)直接拿到第二臼處理及(2)把已成粉未不要的部份用篩去除後再拿到二次臼處理。以前曾有如下說法:把不要的粉未一起拿到下一個臼處理則效果較差,但乾艾較不會被傷害到,但最近則是認為用篩把殘渣去除拿到下一個臼裡比較不會傷到乾艾,效果也較好。
  8. 過篩:
    葉肉等不要的部份因已磨碎成粉末,所以用篩去除,而乾艾(綿絮)留在篩上。
    磨碎後即是過篩,用石臼磨碎完成的東西是乾艾及不要部份(葉肉、葉脈、葉柄)的混合物。不要的部份因已成粉未狀,用篩去除不要的部份留下乾艾。製作乾艾所使用的篩是叫「圓眼篩子」的一種特別的東西,直徑50 ~ 80公分、長1.5 ~ 1.4公尺的圓筒狀,一邊旋轉將粉末分離,從篩子出來的即是粗製的乾艾,用於溫灸(間接灸)已十分足夠。
  9. 精製:
    殘留在篩上的乾艾,用業界獨特的工具叫唐箕的東西精製,除去細微的不純物質,高級的乾艾即完成。
    前面的過篩已去除大部份的粉末,但仍有細微的粉未附著在乾艾很難去除,所以用叫「唐箕」的東西來精製,徹底去除不精純的東西,乾艾用的唐箕和農業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構造,高2.5公尺、寬2公尺、長1公尺的大箱子裡舖了竹簾的圓筒,裡面有羽毛毽子,以高速旋轉。
    粗製乾艾放入裡面運轉時受風力、離心力、叩打等綜合作用,雜質會從竹簾的間隙排出,精美的乾艾就完成了。精製所須的時間,因前段的工程順利與否及溫度、氣溫而異,大概須3 ~ 8小時。
    精製的高級乾艾呈淡黃白色,看不到異物,觸感細緻有微微的芳香,容易點上火,中途不會消失持續燃燒,殘留物為黑色(燃燒溫度不會變高).但若是粗製的乾艾呈淡黃褐色,肉眼看不到但用放大鏡可看到雜質,觸感也差,特別是劣級的乾艾混入葉、枝、莖等的碎片,燃燒後的殘留物傾向於白灰色(因燃燒溫度高)。
  10. 收得數量:
    採集優良的艾草及大艾草,實驗性的在炎日下乾燥的收成量是20 ~ 27%,但在農村山地大約是6分之1(16% ~ 17%),大概是實際採收的時候,摘除葉子時會混入很小很小的葉子及枝,收成率也因採集地及採集時間而有所不同。
    從乾燥的原草取得的乾艾收成率有等級差別,最高級3~3.5%,最下級有20%以上。
購物車
返回頂端